石狮市唐至清大事记
唐(公元618~907年)
开元六年(718年)
◆泉州刺史冯以智以州治无县,奏请置县,乃析南安县东南地新置晋江县,其时,石狮地属晋江县。
开元年间(713~741年)
◆航海家林銮为“渡蛮舟之便”,在石湖港西南侧建渡头,后人称之为林銮渡。
北宋(公元960~1127年)
嘉佑年间(1056~1063年)
◆泉州知州蔡襄为龟湖塘制定塘规,以利护塘,环湖万余亩农田得以灌溉。
熙宁初(1068~1070年)
◆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,专管晋江、南安、惠安、同安陆路地方方事务,额管一百二十五人。
政和三年(1113年)
◆檀越薛公素、僧祖慧、宗什募资兴建六胜塔(又称日湖塔),位于今蚶江镇石湖村东北的金钗山坳,俗称“石湖塔”。
南宋(公元1127~1279年)
绍兴中期(1140~1150年)
◆僧介殊建关锁塔,俗称“姑嫂塔”。
乾道七年(1171年)
◆四月间,近千名毗舍耶(今菲律宾群岛)人,从水澳(今永宁)等处登陆,恣行凶暴,残杀乡民。知州汪大猷遣兵围击,俘敌四百余人,余者被击毙。
乾道八年(1172年)
◆设置水澳寨,驻扎水军六十名,官称“永宁寨”。嘉定年间(1208~1124年),知州真德秀整修,增置水军五十名。并于石湖新造军房五十所,额定四县同巡检寨兵员为三百二十五人。
景炎二年(1277年)
◆宋幼主避难南行,路过石狮境内海面,被元兵追击,永宁人董义成等十人助总兵刘洙救之。元兵至石湖,焚毁石湖塔。
元(公元1171~1368年)
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
◆刘君辅于祥芝大堡建芝山书塾,延佑元年(1314年)扩建,聘请丘葵、林兴祖任教,“每岁捐粟三百石以为塾廪”,为石狮历史上最早的私办书塾。
至正十四年(1354年)
◆沙堤人董二聚众五百余人,自称“元帅”,起兵反元,朝廷派军镇压,董二仓促不及备,“率其众,挈家下海而去”。
明(公元1368~1644年)
洪武三年(1370年)
◆夏,倭寇乘数十艘船,从蚶江登陆,在沿海一带烧杀掠夺。
洪武二十年(1387年)
◆江夏侯周德兴入福建,“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,移置卫所当要害处”,改永宁寨为永宁卫。增设祥芝巡检司,并造司城,周一百五十丈,高二丈,窝铺六,有南北二门。
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
◆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奉命督造永宁卫城,城周八百七十五丈,基广一丈五尺,高二丈一尺,窝铺三十二,门五,各建楼其上。城外濠广一丈六尺,间砌大石,深浅不同,为东南海防重镇。
成化年间(1465~1487年)
◆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创办卫学,礼聘兴化举人陈愈任教。永宁“文风稍进,学者德之”。
嘉靖八年(1529年)
◆晋江县令钱楩废五通庙,创建南塘书院于龟湖象畔旁,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官办书院。
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
◆大仑人蔡景恩、蔡景秩、蔡周夫往吕宋(今菲律宾)谋生,是早期石狮华侨的代表人物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蔡景秩回石狮,买地盖屋,托付田产与宗亲,“全家赖之”,是已知最早输入石狮的侨汇。
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
◆四月,倭寇四百余人从长坑头登岸,劫掠龟湖。
五月,倭寇复攻永宁,不得入而去。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
◆二月,倭寇侵犯永宁卫城,指挥佥事王国瑞失守。城陷,倭寇大掠数日,而去。三月,倭寇复来攻城。城再陷,军民被其杀伤几尽。为避倭乱,永宁居民纷纷外迁。其中,迁入石狮街的有何、高、尤、朱、商等姓。
三月八日,港边人畲见海,任千夫长,率兵复城,不克阵亡。
◆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
倭寇一百余人乘船突袭永宁,被戚家军截杀无遗。
隆庆二年(1568年)
◆永宁卫镇抚王世实随都督俞大猷往广东剿倭,在龙眼沙海战役中,身先士卒,壮烈牺牲,谥“忠勇”,立“昭忠祠”于永宁祀之,墓葬于永宁北门外北山。
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
◆塘头人王畿中解元,是石狮境内科举史上唯一的文解元。
万历三十年(1602年)
◆徙浯屿水寨于石湖,把总沈有容重建寨城,周五十二丈,基广一丈四尺,高一丈四尺,门一。
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
◆永宁人陈有纲中武进士,殿试第三人,为石狮境内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武探花。
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
◆石湖人进士郭宗盘着成《易学说海》八卷,为明代治易名着,后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万历年间(1573~1620年)
◆石湖人着作家郭伟,一生共着有《百子金丹》等四十余部,“海内家传户诵,珍如拱璧”。
清(公元1644~1911年)
顺治四年(1647年)
◆四月,郑成功部将林顺于永宁一带招兵,清将韩岱闻报,突袭永宁,乡民死难者达2400余人。尚有生逃于水关沟者,恰逢暴雨,水涨入沟,淹死者甚众,史称“陷城洗街”。
顺治十七年(1660年)
◆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。蚶江薛祖武、沙堤董胄飞等许多石狮境内子弟兵随军出征,移居台湾。
顺治十八年(1661年)
◆春,清政府采纳黄梧的“平海五策”,颁布迁界令,俗称“辛丑播迁”,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,片板不得下海,违者处死。永宁卫城被拆毁,沿海一带夷为废墟。
五月,郑成功招沿海一带不愿内迁的民众数十万人往台湾,许多石狮人迁往台湾,从事农垦、商贸。是年起,沿海百姓大量涌入石狮,施滔、蔡福全等相继于石狮馆顶一带兴建店铺,逐渐形成街道,石狮商贸骤兴。
康熙十六年(1677年)
◆郑经出师闽南,派遣水师驻扎泉州沿海,八镇陈胜分守蚶江、祥芝等处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
◆靖海将军施琅率泉属各镇官兵攻克台湾,清朝正式统一台湾。是役,东埔邱天胜等石狮境内子弟兵随军出征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
◆苏禄国王巴达尔·乌德·丁一世委任龚廷彩为正使,率官员十余人到中国友好访问,于八月二十二日抵达石湖湾。
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
◆设置石狮分县,以晋江县贴堂县丞孙象治移驻石狮,代管安海,至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石狮县丞移驻安海。
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
◆秋,雷震,击毁姑嫂塔芦尖。十九都、二十都倡修,至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落成。
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
◆秋,暴雨成灾,龟湖塘岸崩毁百余丈。铺锦乡黄汝涛、侄黄时芳捐白银八百余两重修。
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
◆正式开辟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,设海防通判厅于蚶江,“挂验巡防”,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”,欲渡台者由通判给照,禁止偷渡。
嘉庆十年(1805年)
◆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“蚶江海防官署”,嘉庆十一年(1806年)竣工。郑自撰碑文,树碑于官署内,即着名的“对渡碑”。
嘉庆年间(1796~1820年)
◆蚶江所属横顶、后堡发生大规模械斗,一夜之间,两乡全废,部分村民避居蚶江。
道光初年(1821~1830年)
◆英国鸦片走私船经常停泊梅林、大坠海面,贩卖鸦片,西岑、西偏、水头、莲埭、岑兜、永宁、高厝等乡深受其害。
道光十七年(1837年)
◆蚶江“鹿港郊”商人捐资合铸大铁钟,上铸有四十六家商号名称,成为研究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道光十九年(1839年)
◆一艘英舰到大坠洋面游弋,被驻扎蚶江、石湖的清军开炮击退。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
◆英军入侵厦门,石狮境内沿海各村举办团练,加紧备战。
光绪七年(1881年)
◆在永宁小街设立“闽海局关”,征收出入口税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
◆三月,四艘英舰入侵梅林海面,提督程恩高率舟师击退之。
光绪三十年(1904年)
◆永宁竹篙厝鼠疫流行,居民死者甚多,余者外逃,遂废乡。
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
◆上浦旅菲华侨王则棋带回一部摩擦电影机和几部黑白影片,连映3天,轰动一时,开泉州地区放映黑白电影之先河。
宣统二年(1910年)
◆永宁旅菲华侨在董氏宗祠创办“豢龙小学”(抗战胜利后改为永明小学),是石狮境内最早的侨办学校。